2021年中国HUD渗透率仅5.4%,市场规模仅18.3亿元,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认知建立,未来几年将实现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当前W-HUD是主角,向AR-HUD增量市场转型是大势所趋。影像源占HUD成本近50%,其TFT因成本与体积优势是当前主流,但DLP凭借解决AR-HUD的成像质量、耐高温性和设备体积三元悖论将成未来主流。消费者对HUD付费意愿提升、国产成本下降及HUD向大众车型下探共同驱动需求增长,20万元内的车型纷纷布局HUD,未来增量市场国产品牌优势显著。HUD市场集中度较高,过去被国际企业垄断,2021年中国W/ARHUD供应商中,日本电装市场占比近40%,该公司在国内企业中排第一。当前产品集中于W-HUD,国内企业有望在AR-HUD方向弯道超车。成本、体积、本地化与软件研发成HUD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本土厂商研发正持续突破且有本地化优势。今天带来这么一只汽车电子龙头,让我们来看该公司的投资逻辑。
HUD 市场目前处于增长快车道
近年来,作为智能座舱的显性配置,HUD 被众多主机厂纷纷加码布局,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理想新车L9 是市面首款用大面积W-HUD 取代仪表盘功能的车型,其对HUD 应用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外资厂商领跑HUD赛道,国产供应商发展迅速
HUD日渐成为汽车人机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抬头显示(HUD)是一种光学器件,其工作原理与投影仪基本相同,将需要显示的信息投影到驾驶员前方的透明介质上。HUD使得驾驶员不用将视线从前方路面移开便可获得车辆驾驶信息,这大大提高了驾驶安全性。除提升驾驶安全性外,HUD也逐渐成为汽车人机交互的重要媒介之一,HUD可以使得车况、智能驾驶等信息的显示更为高效,同时还可以大幅增强导航的显示效果,此外AR技术的应用也使得HUD在人机交互领域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汽车HUD主要分为三大类别:C-HUD、W-HUD和AR-HUD:
C-HUD(CombinerHUD)主要用于后装市场,将逐渐被淘汰。C-HUD是通过放置于仪表上方的一块透明树脂玻璃进行成像,一般用于后装市场。优点是成本低,便于安装,可以不依赖挡风玻璃进行投影,但C-HUD的显示内容有限,成像距离近,发生事故时容易对车内乘员造成二次伤害,目前C-HUD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萎缩。
W-HUD(WindshieldHUD)目前是车载HUD的主流。W-HUD是将光影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相比C-HUD可以支持更大的成像区域和更远的投影距离,目前W-HUD是车载HUD的主流,其技术相对成熟,但成本高于C-HUD。
AR-HUD是未来HUD的发展方向。AR-HUD实际上是W-HUD的延伸,利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将投身的光影信息和现实路况实时信息进行叠加,让驾驶员更直接获取信息,相比于W-HUD,AR-HUD的显示内容更加丰富,投影距离也更长。由于AR技术的应用使得HUD的使用场景更加丰富,未来HUD将逐步由W-HUD向AR-HUD过渡。当前AR-HUD还有很多优化空间,如体积过大、阳光倒灌、成本较高以及由于算法不成熟导致AR实际效果并不够理想等。
从图像生成技术来看,HUD主要包括TFT、DLP、LCoS和LBS技术。目前TFT和DLP两种技术方案均已实现量产交付:
TFT(即TFT-LCD,是采用液晶显示面板透射成像)方案成本低,应用最为广泛,与W-HUD可组成最佳的成本方案,但应用于AR-HUD可能面临较难解决的热管理问题,一般当HUD的投影距离大于10米时,TFT方案的可能已经不再适用。
DLP(DigitalLightProcessing)方案采用的是德州仪器的专利DMD芯片,DMD由数百万个高反射的铝制独立微型晶片组成,每个镜片可以通过数量庞大的超小型数字光开关控制角度。相较于TFT,DLP技术的成像质量更好,但成本也更高,在解决阳光倒灌问题方面,DLP方案可以避开太阳光倒灌烧毁PGU的问题。
到2025年国内HUD搭载量有望超过900万套
从2016年开始,国内乘用车前装HUD装配量开始呈现持续攀升状态,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搭载HUD上险量为116.72万台,前装标配搭载率为5.72%,其中AR-HUD前装搭载量超过5万辆。我们认为HUD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据佐思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HUD前装配套量产规模将超过900万套,若以2600万台乘用车销量测算,到2025年HUD渗透率将达到35%左右。
预计到2025年我国HUD市场规模将达到181亿元
R-HUD有望凭借更佳的交互体验成为未来HUD的主流,预计到2025年AR-HUD将占全部HUD出货量的40%左右。假设W-HUD和AR-HUD价格按照每年5%的速度下降,据此测算到2025年我国HUD市场空间将达到181亿元,平均单套HUD价格将达到约2000元左右。
从产业链来看,HUD上游主要由成像部分(芯片、PGU-PictureGenerationUnit,即图像生成单元)、光学镜面、挡风玻璃等零部件企业构成,中游由国内外HUD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下游为主机厂。HUD产业链上游对进口依赖较大,尤其是成像芯片。PGU是HUD的核心部件,约占HUD成本的30%~50%左右。
此前HUD前装市场基本被日本精机、德国大陆、日本电装、伟世通等国外全球性TIER1垄断,其客户主要以外资品牌为主。
近几年国产HUD厂商逐渐崭露头角,且上量迅速,华阳、泽景、怡利、水晶光电等已实现量产,在国内HUD厂商中处于领先位置,其他国产供应商如华为、未来黑科技、疆程等也已获得主机厂量产项目,在客户结构方面,国内HUD厂商的客户主要以自主品牌车企为主。
今天带来这么一只汽车电子和智能座舱龙头:
1、公司为汽车电子龙头,基本盘地位稳固,借力HUD步入快速增长期。
2、HUD赛道空间广阔,HUD成为公司重要增长驱动,多项业务全面开花。
3、公司智能座舱领域前景良好,且未来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HUD的渗透率将会快速提升,AR-HUD结合了AR技术,将显示内容与形成场景做到了虚实结合,人机交互性强安全性高,有望成为HUD的最终发展方向。
(来源:浙商证券、中原证券、平安证券)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注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