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亮出多重举措,释放出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一年之计在于春。会议强调,二月初有关部门要作全面部署,层层压实责任,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
农业专家表示,不误农时保春耕,确保粮食安全,对于经济社会行稳致远至关重要。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抓早、抓实各项举措。
对此,会议提出五方面要求:一是抓好小麦、油菜春季田管;二是尽快明确各地粮食和油料生产目标,确保春播面积落实,稳住大豆种植面积;三是扎实做好保障服务;四是落实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五是加大对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全覆盖,提早下拨病虫害防控资金,实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补助,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增产增收。今天带来这么一只种业龙头,让我们来看看投资逻辑。
杂交玉米种子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格局分散
玉米种子市场是我国占比最大的种子市场,2020年我国玉米种子市场规模为337.3亿元。从龙头企业看,2020年中国杂交玉米种业CR3约为14%,龙头种企隆平高科以市占率6%占据第一,其次为登海种业(5%)、垦丰种业(3%)。从玉米品种来看,自2005年左右郑单958、先玉335等品种推出后,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步入了瓶颈期,2010年后前五大玉米品种种植集中度大幅降低,2016年后玉米品种数量出现“井喷”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前五大种植集中度再度快速下滑,2019年仅为19.3%。其中郑单958、京科968、先玉335、登海605等多个玉米品种推广面积均在逐年减少。
制种区域沿“河西走廊”集中分布,供给侧改革下制种面积持续下降
我国杂交玉米制种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甘肃和新疆是主要的制种基地,2021年甘肃、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地制种面积分别为141.2、36.9和34.0万亩,合计占比约78.0%。自2016年起,我国为解决玉米供给过剩问题,开始逐步调减种植区域,2016-2021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从410万亩下降至272万亩,减少了33.7%的面积。
杂交玉米制种产量持续低位,有效库存接近历史低点
2016~2021年杂交玉米制种产量从14.7下滑到9.9亿公斤,年复合增速为-7.48%,主要系制种面积缩减后,新种产量大幅下降,长期处于行业低位。另外受去库存政策推进,头部企业的主销品种库存快速清零,玉米种子有效库存不断下降,2021年有效库存量仅为4.8亿公斤,年复合增速为-12.13%。在2022年播种结束后,玉米种子有效库存将降至3亿公斤,接近2006年的历史低点。
玉米价格小幅回升,拉动玉米种子需求增加
自2016年以来,我国推进农业改革,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以调减玉米非优势区面积,降低无效库存。2020年临储库存清零,同时饲用玉米需求快速提升,推动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农民玉米种植积极性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5亿亩,同比增长5%。2022年10月玉米价格为2.9元/kg,同比增长6.2%,11月农业农村部预测2022/23年玉米种植面积6.4亿亩,同比-0.9%。
生猪产能恢复正常水平,饲用玉米消费将稳定增长
2021年饲用玉米消费量为2.1亿吨,同比增长3.0%,在玉米消费总量中占比为71.8%。截至2022年9月,国内生猪存栏量达4.4亿头,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3.1%,已逐步回归合理水平。考虑到当前生猪价格仍维持高位,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略高于绿色区间,玉米饲用消费将持续增长,有望对后续玉米价格形成有力支撑。在较高的种植收益及有限的耕地面积背景下,高品质玉米种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水稻消费量平稳增长,有望拉动水稻种子需求增加
从需求端看,85%以上水稻用于食用,随着近二十年人口不断地增长,水稻消费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根据汇易咨询,2022年水稻总消费量将达22688.7万吨,同比增长0.36%。在政策鼓励和粮食收购价格上涨双重提振下,水稻播种面积也相应有小幅增长。2019-2021年期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增长342万亩。预计2022年伴随临储小麦拍卖见底,水稻将可能接替小麦成为调控玉米市场的政策性角色,未来水稻需求量仍将平稳增长,有望进一步拉动水稻种子需求增长。
今天带来这么一只种业龙头,让我们来看看该公司的投资逻辑:
1、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
2、该公司为我国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科研实力行业领先,转基因先发优势明显。
3、在国内粮价高位运行趋势下,有望进一步打开利润空间。
(来源:东兴证券、民生证券)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注册体验!